«
含蓄的力量――由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谈现代设计

时间:2008-5-31    作者:Deri    分类: 分享


   <p>  所谓含蓄,作为艺术方式来看,它是在不损害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不减少形象感染力这一限制之下,一种更简捷,更概括,更有回味的省略方式。在中国画里,常常有这样的构图:不见房屋,只露出一面酒旗;停着的小船,无船夫也无过客;小径虽幽,没有行人…… <p>  纵观中国画史,有意无意运用含蓄表达意境的画作不胜枚举。宋梁楷《太白行吟图》变细笔白描为水墨逸笔,不拘泥于琐未细节,选择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括的描绘。廖瘳数笔,把“诗仙”那种纵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虽逸笔草草,却言简意赅,一以当十。齐白石画虾,匠心独运地处理画面的虚实、照应关系,留下大量空白,空白即水,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他不把对自然的如实模仿当作创作的最高境界,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种‘由小见大’‘以少胜多’正是含蓄的一种表现方法。</p><p>  除了绘画,中国的诸多艺术部类都或多或少体现着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中国戏剧表演中,一将、四兵就代表了千军万马,骑马只用马鞭挥挥,划船只有划桨动作。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采用剪影形象,忽略细部,只刻画大的动态和影像。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图一),马在飞,燕子也在飞,时空停顿,接下去的动姿留给观者去想象。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图二)运用了‘黑白相间’‘计白当黑’的表现方式,人面双眼由黑白两色组成,似在水中捕鱼,又似神秘观望,使人浮想联翩。西湖‘三潭印月’那竖在水中的石雕建筑物,它的孔洞与湖水或水中月影形成一种虚幻空间,体现着寓虚于实,虚中见实,虚虚实实,富于变化的空间感染力。明清皖南民居依山傍水,白墙灰瓦,群体相连,简约含蓄。《孙子兵法虚实篇》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体现了对立统一,由此及彼的哲学观点。在中国古诗词当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异影”“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言简意赅,一以当十,都体现了含蓄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