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和日本文化

时间:2008-5-31    作者:Deri    分类: 分享


   <p>  一提到设计许多人喜欢把它解释成创意啦、造型什么的,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个“概念”。设计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个具有好的思维方法和审美观的人,如果能认真研究人的生活样式的话,那么他也会产生顺应时代的设计感觉,即使他不动笔也可以是一名出色的设计师。这种理念如果能扎根于社会和市民生活中的话,就会产生好的设计氛围,生活的设计性就会提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文化。 </p><p>  日本从江户时代起就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市民文化,浮世绘版画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浮世绘师东州斋写乐创作的戏剧人物形象,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沙龙人物照。风景浮世绘师广重创作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等版画则相当于现在的明信片,是一种旅游纪念品,也是出版物。这些作品在19世纪末受到欧洲早期印象派人士的高度评价。 日本传统舞台剧“歌舞伎”也一样,它和欧洲的王公贵族投重金培育的皇家芭蕾舞和歌剧不同,最先是在四条河原边上搭小棚子演出开始的。发展到今天,尽管演出的地点已是豪华的大剧院,但它的人情味依然浓厚,是一种极好的享受。与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不同,日本文化中贵族文化和市民文化之间几乎不存在界线,平民文化的生存土壤极深厚。</p><p>  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与其说纯艺术还不如说是设计离大家的生活更近些。早在江户时代初期,经过光悦、宗达、光琳等装饰艺术家的努力就形成了经典的日本装饰风格流派“琳派”,仔细看看,扇画面、屏风画等作品都具有机能性。光悦和宗达创立的“嵯峨本”书型确立了日本图书出版的雏形,宗达的画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成是宣传画,这些作品不仅有实用性而且还都具有装饰性、美的价值。 20世纪以后,日本进入工业化时代、生产批量化,导致设计上完全失去了精神方面的东西。以往在日本建筑和工具中所具有的某种精神方面的东西,在现代工业的量化生产中被逐渐省去。企业只注重产品用途和机能,只要价钱便宜,产品即使千篇一律也没关系,如果这样下去,后果是可以想像的。 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期后,有了富余,企业都开始注重开发有个性的商品,使每种商品都有特定的消费层。这样,每种商品都有其个性,构成各种商品各自的文化特性,这对于形成企业大国的形象是很有好处的。 </p><p>  日本人的情感意识应该说是很细腻的。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些女文学家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化的根基,那就是具有多愁、善感的审美情感。例如一到秋天,在日本就会出现叫“秋集锦”的菜和点心。秋风吹,树落叶,蘑菇生,树结果,风吹树叶堆成堆,日本人把这样的风景看成美。在西洋人眼里也许被看做垃圾的东西,必须扫掉的枯叶干果,日本人把它们分成栗子、银杏、蘑菇,漂亮地装饰在一起,这种美感是日本独有的,它不是大陆型文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重新认识这种美感。由于日本文化的特征过于感性而缺乏理论系统,所以很难发展成为一个主义什么的。现在在日本出现的主义,在纯艺术方面比如说印象派、抽象派、新写实主义等几乎都是从外国引进的。日本缺乏把在本国产生的思想发展成体系的能力。 </p><p>  日本在文化方面向外国传播的是什么?能和世界进行交流的东西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不能只看日本现代设计作品,而应该更珍视它周围的环境氛围。现在一谈到日本,马上就提到禅啦、茶啦、花啦、歌舞伎啦、能乐啦这些东西。要不然就突然地说汽车、电视机、计算机,给人的印象很奇怪,总觉得好像是中间部分缺了点什么似的。 </p><p>  日本从18世纪以后,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市民文化。到现在为止,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大和”和“西洋”经常同时存在。筷子和叉子,和服和西服,和室和洋室,日本画和西洋画等等。在这期间,因大和和西洋两种文化的碰撞而产生的痛苦,不断摸索试验,体验了各种可笑的事情后,才一点点地达到和洋融合。但是一般来讲,西洋人不是那么主动地接近东洋文化,所以日本人可以说是混合文化的先行者。 这也和大米和植物一样,只有不同品种东西的不断杂交,才能产生生命力更强更优良的品种,日本文化现在处在一种非常好的状态中。现在我们如果借鉴日本文化,达到能超越文化隔阂带来的痛苦的话,那么一定会长出新芽,给地球文化带来多元化的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