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喻与设计

时间:2008-5-31    作者:Deri    分类: 分享


   <p>  本文研究非物质社会的特征,探讨隐喻对人的情感等的影响,分析隐喻与设计的关系和对设计的影响。 长久以来,被科技吸引去目光的人们渐渐疏远了一种古典文明所遗留下来的本领――修辞学,一种引用所有的隐喻之源,并用以打动听众的语言技法。远离现代的人类以一种以心代脑的程式处理问题,追求虔诚的意志和情感本质,忍受苦楚,在这种心意下人类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表达模式并产生了超越当时落后技术的灿烂文化。现在在美洲大陆的社会学家和批评家的笔下流行着的一个词,它指经历了各种变化的文化处境,在19世纪末就开始影响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游戏规则,它就是“后现代”,它是对科学叙事的怀疑,源于人类古典语义学,希望能借用表达填补现代人的情感漏洞。</p><p>  正在到来的社会具有三大特征:</p><p>    首先基本上“不属于牛顿的人类学(如结构主义或系统理论),它更属于语言粒子的语用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p><p>  其次是逻辑感的丧失,许多相互对立和相互矛盾的现象同时呈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一方面自动化程度提高,而与此同时设计领域又在追求和高扬一种无目的性的诗意价值。将来可能出现的是“大众化和批量生产的产品的传统重复性将会让位于一种完美的和高强度的手势性‘身体语言’;这种动机性手势可以透过历史长河回到其远古的神秘的和诗意源泉的情感性手势。因此,一种手势性行动也可以象音乐一样是仪式的,同样那能够产生和谐的乐器,既是远古的又有可能是最新的。”(Mqurizio Morgantini:《在进入第三千年的门槛上》);现代的决策者用元素可通约性和整体确定性的逻辑管理社会,他们有一种惯性想法“你们应该成为可操作的,成为可通约的,否则就消失”,无论在社会问题还是科学问题上都要求优化系统性能,即优化效率,造成了社会经济领域的矛盾:它即希望劳动更少(以便降低生产成本),又希望劳动更多(以便减轻社会多无业人口的负担)。</p>